高二專案旅行期末作品展演

高二專案旅行期末作品展演
呂宥德113學年T1第一學期-期末成果發表會展演作品
前導介紹
學期歷程
真實充實又疲累的高二第一學期,涵蓋上一個放假月(8月)我與張鈞傑參加了3場比賽(長庚盃、台鋼實作競賽、生新興科技智慧物聯網創意應用競賽 ),在完成專案旅行後我與張鈞傑馬不停蹄在當周周末奔赴台南參加生新興科技-智慧物聯網創意應用競賽,而在專案旅行過程中我們小組在台東一同觀看了日出,等待太陽升起的時刻我想了許多,有自責有感慨,自責國中時的自己不努力,感慨高中後的轉變,似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我感到疲憊不堪,專案旅行前的多日勞累只為在專案旅行結束後能夠趕至台南完成比賽,但在等待日出前我回顧這幾個月的經歷,我似乎非常享受這忙碌的生活,會感到疲憊、重壓,但高中的我知道我為了甚麼而忙,並且享受專注在自己喜歡的興趣當中全心投入的過程。
在台東的承諾
這些忙碌對我來說是值得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並樂在其中,並在忙碌過後呈現大眾,讓更多人看見,這是我想要的也是我不變的初心。
於是在專案旅行後我暗自發誓台南的比賽完成後這個學期我願意再拚一場,參加了幾場校外比賽後,是時候回到學校製作專案累積作品了,於是我。回到了夢的起點。
製作主題介紹
由於這場專案旅行我預期中會蒐集到最多元素與圖騰、圖案的地點是新武部落,但颱風來的很突然,我們被迫中止並在週三回到了台北,我回顧時著這些不完整的資料和最初對專案呈現的想像無比失落。
理想中我將再分享會呈現由我所蒐集圖騰、圖案組合而成的設計融入音響,展現台東的文化與音響外觀的融合,但現實擺在面前我無力改變資料完整度與數量雙不足的問題。這時我看見了同為創作組的哲銘在課堂的分享我看見了黑洞中的一束光,當下我就找上了哲銘詢問有沒有意願合作專案,哲銘預計會將這場旅途中的紀錄所看見的台東風貌做成一本冊子併二創圖案。於是我們一拍即合,我們將元素統整結合並由哲銘設計圖案,我則完成音響結構設計與外殼,把哲銘創作的圖案放入音響。
我們要創造屬於我們的「台東意象」並將音響作為創作的畫框呈現這些經過創作後的圖案與音響巧妙的結合。
設計與討論
達成共識
起初我提議將哲銘沿途蒐集到的部落圖騰與我所蒐集的圖案結合並製作可以放置在音響上的圖案,但是過程中發現我們兩人蒐集的成果結合後也無法將這些稀少的元素布滿音響,於是哲銘提出大膽的解方,為什麼要侷限在當地人文,沿途我所拍攝的日出、海岸、台東風光、建築、歷史文物何嘗不是代表台東的美景,於是我們將方向轉為設計我們所看到的台東,呈現台東的意象,並將這些意象轉化為圖案繪製音響上。
定案實作方向
雖然這個想法看似大膽,但考慮過後我們發現這樣不但解決的素材不夠又需要詢問部落是否同意我們採用圖案的問題,更提高了創作自由度,讓圖案更好的融合音響,更不會因為需要凸顯文化還原度與圖騰展示和忽略了一響本身的美與設計。所以我們決定以這個方案完成作品。
元件介紹
在開始創作之前我先完成電路設計跟箱體大小,這台音響集成的除了是我與哲銘的合作之外也是小專案進度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我把過去高中一年自學的設計箱體知識應用於音響,說是科學與藝術的相結合也不為過吧!這時的哲銘先開始設計圖案與所要融合的意象我則設計電路,以下呈現我在音響中所用到的所有元器件:
電路元件介紹
核心物件
元件 | 規格 |
---|---|
鋰電池包 | 12V |
藍牙擴大機 | 雙通道,50W輸出功率 |
充電接口 | 通用接口 |
喇叭元件
元件 | 尺寸 | 額定功率 | 靈敏度 | 頻率響應範圍 | 阻抗 | 數量 |
---|---|---|---|---|---|---|
高音喇叭 | 3吋 | 20W | 91dB | 1kHz - 30kHz | 8Ω | 2個 |
低音喇叭 | 4吋 | 40W | 87dB | 51Hz - 5.5kHz | 4Ω | 2個 |
震模元件
元件 | 尺寸 | 外形尺寸 | 數量 |
---|---|---|---|
震模 | 4吋 | 90mm x 125mm | 2個 |
分頻器參數
分頻點 | 低音分頻斜率 | 高音分頻斜率 | 額定功率 | 阻抗 |
---|---|---|---|---|
2800Hz | 12dB/oct | 18dB/oct | 200W | 4-8Ω |
箱體參數介紹
箱體設計參數
項目 | 規格 |
---|---|
箱體容積 | 13.68 L(兩個低音喇叭的容積需求) |
箱體尺寸 | 長400mm 寬190mm 高180mm |
箱體形狀 | 長方形 |
箱體材質 | 密集板(3mm)搭配松木夾板(3mm、6mm) |
喇叭與震模配置
元件 | 放置位置 | 配置方式 |
---|---|---|
低音喇叭 | 正面 | 左右聲道各1個 |
高音喇叭 | 正面 | 左右聲道各1個 |
震模 | 側面與底部 | 背面與底面各1個,間隔10-15cm |
特別說明細節
- 箱體分隔:在內部設計中加入分隔板,將左右聲道的低音部分分開,有效避免相位干擾。
- 內部填充物:在箱體內部加入適量吸音棉或隔音材料,提升音質效果。
設計圖呈現
這裡是與哲銘多此討論後最終得出的初步音響外觀排布,圖案設計在這時還未被設計出來,接下來就是將設計轉變為在Adobe Illustrator中的雷射切割CAD圖。
接下來將哲銘所繪製的圖案加入設計並完成CAD圖繪製,這邊先標註好顏色差異,方便在雷射切割時可以確認雕刻位置與雷切線條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