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筆記-漁村創業

10/11 課堂筆記

今天的週五探索日第二堂課,課堂筆記。

主題介紹

漁村創業 x 食魚教育 x 實踐學習
講者:廖宜霈 / 股份魚鄉共同創辦人

認識食農教育

食農教育是指從生活中的食物出發,理解食材來源,並認識農業與漁業的產業鏈。例如,台灣許多魚類來源於屏東,但大多數人對漁業缺乏共鳴。然而,我們應該回到最根本之處,了解生活中食物的來源,以及產業鏈在生產過程中的樣貌。

認識股份魚鄉

股份魚鄉位於台南七股,由一群漁民、老師與攝影師共同創辦。從學校開始推動學生認識食魚教育,到2023年的地方創生計畫,及2024年的環境保護、生態友善漁業研究與SDGs,致力於讓七股漁業變得有趣,讓漁村充滿活力,並透過玩樂與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漁民的生活。

image.png

創業契機

看見的問題

在台南七股,黑面琵鷺因棲息地的污染面臨威脅。許多漁業使用化學藥物或不當處理死魚,可能導致黑面琵鷺中毒或死亡。政府推行的漁業改革計畫,雖旨在改善環境,但卻可能降低漁民收益,讓漁民難以接受改變。

老師們希望透過宣傳,讓友善漁業和黑面琵鷺保育被更多人了解並支持。他們以教育的方式展開行動,將漁場視為教室,讓參與者體驗漁民的生活,理解食物來源,進一步推廣七股漁業的發展。

如何讓台南政府支持

以全面的計畫書說服政府支持這一教育型漁業改革。團隊深入地方,尋找與魚塭合作的機會,並利用租借空間設置小型教室,靈活安排課程活動。七股的多處場地都被用作集合地點,沒有特定的辦公環境。

如何讓漁民同意觀光客進入魚塭

老師們創造了一套商業模式,突破傳統偏鄉產業對利益討論的忌諱。他們在合作初期就直接說明利潤分配,例如每人合作費用的具體金額,接著才討論如何結合漁業與教育。漁民成為活動的主角,負責介紹魚塭並進行教學,這讓他們獲得成就感與熱情。

透過這樣的模式,成功接洽第一個合作案後,逐步吸引更多漁民加入合作。雖然漁民知道這種產學合作可能無法立即賺大錢,但至少不會虧損,還能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工作與產業。

image.png

模式與教育意義

從設計教具到讓學員實際參與殺魚、去骨等過程,最終學生們會一起料理,完整認識從水中到飯桌的整個過程。

團隊結合漁民合作,建立統一報價的產業鏈。由於七股漁業產量較小,魚無法進入加工廠,因此他們從零開始規劃學習加工技術,並將魚品加工過程設置於七股本地,包括殺魚、去鱗、去內臟等步驟。同時,也與當地小學合作,讓學生認識這些過程,並在參與中學習生產線的工作流程,使整個過程融入教育意義。